——济宁电视台、日报社记者下基层,跟踪报道我院压力容器检验工作
身手敏捷
重点排查
现场接受采访
10月14日,一辆轿车行驶到济宁市兖矿集团国际焦化大门前,司机刘师傅摇下车窗笑着点了一下头,值班门卫就把大门打开,让车通行。记者不解,向刘师傅询问,“听说外来车辆进入厂区是要经过层层通报的,这个厂的大门怎么这么好进啊?”老刘笑了,车里的几位特检员也笑了,“我们都来了几十次了,门卫早都认识了。”说完,刘师傅轻车熟路地把车开到一片大型压力容器前。
“到站!”话音刚落,几名特检员下了车,在车的后备箱里拿出三个大包。三人迅速穿上工作服、戴上安全帽、穿上绝缘鞋,俨然一副工人打扮。
跟随此次检验工作的人员有济宁电视台新闻联播组、济宁日报社记者,他们通过“下基层”,亲身体验特检工作的辛苦,进一步加强特检与社会各界的沟通,促进人民群众对特检工作的了解和支持。
初到:庞大的脱硫塔群中记者们很兴奋
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今天上午主要检验两台50米高的脱硫塔,记者跟随特检员刚走到塔底部,一股异味扑面而来。记者下意识地用手捂住鼻子,特检员们却丝毫没有反应,“化工厂都这样,习惯了!这个厂的环境不算差,我们检验的很多特种设备所在的环境比这里恶劣多了”检验现场,大型机器部件的声音哐哐作响,起重机械吊着大型部件在头顶呼啸而过,周围的粉尘越来越多,见状,记者们打起十二倍精神。“爬塔的楼梯在那儿!”检验员告诉记者。“还要爬上去吗,太危险了。”“这是常事,我们的检验工作就是这样。”
亲历:爬上脱硫塔记者有点晕
爬到20多米高的脱硫塔上,记者有些晕,而几名特检员却信心百倍地开始检验:测厚,无损检测,二个多小时里,三名特检员爬上爬下,对两台脱硫塔的多个部位进行逐一检验,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。“干我们这行,可不能太胖!”检验员吴楠对记者打趣道,“你看,通往脱硫塔内部的入口多窄啊!上面的作业空间也有限,检验时得‘一心二用’,既要保证检验准确,也要注意自身安全。”
尾声:走出检验现场,白裤变黑裤。
检验完毕,记者发现自己身穿的白裤子已经变成了灰裤子,三名检验员的身上、帽子也全是灰尘。“工厂里的每一台设备在厂内的位置,曾经出现过哪些故障我都了如指掌。”孙巍说,全市3000多台压力容器就像他的“孩子”,二十多年的检验工作让他和这些机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。
“一年300多天奋战在检验一线,准确、高效的检验水平让我们生产企业吃了定心丸。”国际焦化机电部梁部长对特检员们的工作十分认可。检验结束时已是中午,梁部长想留特检工作人员吃顿工作餐,却被婉言拒绝。特检员们告诉记者,他们还要赶回单位,给这两台脱硫塔写“档案”,对检验发现的问题写出整改意见,帮助企业解决。虽然他们的工作与“脏、险、累”相伴,但特检员们却无怨无悔。